網傳:「央行調高每人每年可匯款至外國的貨幣額度,是為了讓民進黨把錢加速搬到國外」是錯誤

傳播時間:2025 年 3 月

消息來源:Threads

爭議內容:

中央銀行宣布,自去(2024)年 11 月 1 日起,調高每個人的年度累積結匯金額,團體及個人由 500 萬美元提高至 1,000 萬美元;公司行號由 5,000 萬美元提高至 1 億美元。有網友在社群網站發文表示,調高每年可匯款至外國的貨幣額度,就是因為民進黨為了「把錢加速搬運到國外、掏空資產」。

 

查核結論:錯誤

完全杜撰。「結匯金額」是指個人或企業按照匯率,將本國貨幣兌換為外國金額、外國貨幣兌換成本國金額,也就是將資金匯出或匯入台灣。結匯的用意,在於進行貨幣轉換,以便在外國或本地經濟中使用。

網傳中央銀行提高結匯的上限金額,是當局為了將資金加速轉移外國。事實上,根據央行調高結匯金額的發布日(2024 年 11 月 1 日起)觀察,並沒有加劇資金的匯出。師大全營所助理教授陳孟霆也指出,根據統計,近期資金呈現流入國內的情況,並沒有所謂「資產掏空」的現象產生。

查核點一:什麼是結匯金額?為何央行要調高每人及企業結匯金額上限?

「結匯金額」是指企業或個人按照當前匯率,將外幣兌換為本國貨幣(如新台幣)或是反向的金額,其主要目的就是將外幣收入或支出進行貨幣轉換,以便在本地經濟中使用。

根據央行發佈的新聞稿指出,我國經貿及金融情勢有變動,包括國人財富攀升與投資需求增加,並配合打造台灣成為「亞洲資產管理中心」的政策,因此調升結匯金額的限制。

▲ 央行提高每人每月之結匯額度。(示意圖/翻攝關鍵評論網)

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陳孟霆助理教授指出,央行將結匯金額放寬,並非是單方面放寬由臺幣轉換成外國貨幣的額度;相對來說,也鬆綁了外國貨幣轉換成台幣。至於進出口貿易、觀光旅遊、透過金融機構投資外國股票、ETF 等用途,都沒有計入結匯金額的額度。

換句話說,結匯額度只包括:海外不動產投資、非透過金融機構的境外證券投資,以及單純跨境匯款等非經常性之行為。

陳孟霆補充,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管制越寬鬆,其資本流入及流出皆會增加,而央行調高結匯金額,就能有效提升外國投資台灣的誘因。也顯示出了,當地政府在國際資金控管上有較高的彈性,以利接軌香港、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。

查核點二:調高匯款的額度,是否會加速掏空國內資產?(匯款至國外的金額是否有變多)

從央行所公布的外匯收支統計數據來看,在政策實施(2024 年 11 月 1 日)這段時間點至今,台灣的外匯市場收支狀況都呈現順差(資金流回臺灣>資金流出臺灣)情形,且根據央行去年 11 月至今年 2 月的公開結匯統計,也未發現龐大外匯流出情形。

▲中央銀行出進口外匯收支統計。(製表/楊詠盛、宋思彤;資料來源/央行)

陳孟霆指出,國家實施外匯管制的主要目的,在於防範資本外逃所引發的貨幣危機(currency crisis)。針對臺灣的情況,他表示,由於我國長期採取「出口導向」的經濟模式,中央銀行得以持續累積外匯存底;換句話說,這也使得臺灣在面對匯率波動時,具備較強的抵禦能力,可以有效降低潛在的金融風險。

廠商在外國銷售產品後,收到的外幣款項,會經由銀行來進行換匯,再將外幣兌換成新台幣。過程中,銀行會將部分的外幣賣給央行,讓央行持有外匯存底。換句話說,廠商的外幣收入越多,央行的外匯存底就越豐厚,產生「外匯市場順差」的現象。

央行新聞稿亦指出,112 年累積結匯金額使用情形,個人部分,平均每人匯入 9.6 萬美元、匯出 13.3 萬美元;公司部分,平均每家企業匯入 101.6 萬美元、匯出 109.8 萬美元,數據結果占累積結匯額度皆不足 5%,加上外匯存底已達 5,706 億美元,台灣因應外匯市場波動的韌性,已經大幅提高。

因此,不論從外匯調高匯款額度,或是臺灣資金的進出口統計來看,都沒有所謂「加速掏空國內資產」的現象產生。

查核點三:何謂亞洲資產管理中心?

央行的新聞稿指出,考量我國經貿及金融情勢,並配合打造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,因而調高國人每年累積結匯金額。

「亞洲資產管理中心」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政策與金融環境優化,吸引國際資金與資產管理機構進駐,成為區域內資金調度、投資管理的核心樞紐。台灣推動此計畫,目標是讓台灣成為類似新加坡、香港的亞洲金融重鎮,並結合在地特色發展。

陳孟霆老師認為,若要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,其國家必須具備一個高度開放的資本市場、健全的金融體系,以及具備吸引國際投資者環境的地區,使其成為資金停泊、投資和管理的重要樞紐。像是新加坡,能夠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指標地位的原因,就是擁有外匯管制鬆綁、低稅率、法治健全、政策透明等誘因,使其成為全球資產管理的重鎮。

▲金管會發表之《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策略》(圖 /翻攝金管會)

▲金管會發表之《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策略》(圖 /翻攝金管會)

從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的《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策略》來看,若要發展資產管理中心,必須具備人、錢、機構、商品及誘因。因此,央行調高結匯金額上限的舉措,儘管額度佔不到 5%,仍被視為台灣在國際金融上提升自由度的重要一步,除了能夠提供更自由資金的流動環境,同時也進一步吸引外國投資,促進經濟活絡與金融市場發展。

查核結論:錯誤

完全杜撰。「結匯金額」是指個人或企業按照匯率,將本國貨幣兌換為外國金額、外國貨幣兌換成本國金額,也就是將資金匯出或匯入台灣。結匯的用意,在於進行貨幣轉換,以便在外國或本地經濟中使用。

網傳中央銀行提高結匯的上限金額,是當局為了將資金加速轉移外國。事實上,根據央行調高結匯金額的發布日(2024 年 11 月 1 日起)觀察,並沒有加劇資金的匯出。師大全營所助理教授陳孟霆也指出,根據統計,近期資金呈現流入國內的情況,並沒有所謂「資產掏空」的現象產生。


查核記者:楊詠盛

核稿/執行編輯:宋思彤

資料來源

【實際訪問】臺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孟霆 網傳謠言截圖 央行提升結匯金額額度新聞稿  央行出進口外匯收支統計  金管會打造臺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策略  臺灣證券交易所配合推動我國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政策

熱門推薦